欢迎光临牡丹江市东安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站内搜索:
  新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东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工作总结


东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工作总结
作者: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0/7/27 15:37:21 查看人数:4906

东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十一五”工作总结

 

牡丹江市东安区科技局

2010年6月18日

 

一、东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基本情况

东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区科技局合署办公,属于“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建模式。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隶属区科技局,为科级单位,人员编制4人。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一般工作人员2人,4人均为大学本科学历。目前,服务的企业数量为48家。为了加速我区科技成果转化进度,提高我区科技进步水平,区科技局于2003年申请成立牡丹江市东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心成立后,在探索中求发展、攻坚中壮实力。在工作中力争做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以培植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创新意识,优化创新环境,创新服务能力和创新资金投入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几年来,全区累计开发新产品188种,承担国家、省、市各种科技计划项目、技改项目150余项,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3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1户,东安区连续12年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二、领导重视,加大扶持,促进中心工作创新发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面启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

东安区委、区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把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从政治上、组织上、基础建设上、资金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2003年成立之日起市科技局专门举办了“牡丹江市东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启动式”,正式启动并全面部署了此项工作。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整合资源,将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的科技潜能释放出来,进入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各个服务平台,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推进了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构建中心工作的保障体系

科技投入是实施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坚持多轮驱动,不断发展完善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资金投入体系。一方面,坚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法规,保证科技三项费的投入,并坚持做到“三优先”、“三保证”。即:科技投入优先计划、优先安排、优先划拨;保证科技专项基金提留比例、保证投放重点、保证专款专用。几年来,区政府平均每年都拿出300余万元科技三项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另一方面,积极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各级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改和创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东安区的企业先后申报成功150余项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技改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带动了企业技术水平、产品水平、企业形象和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而且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发改等有关部门无偿投入2850万元科技项目、技改项目引导资金,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注入了活力。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国企改革的有利时机,组织企业开展兼并和重组,盘活了资产存量,为企业卸掉了2057万元的包袱,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技改和创新上,极大地缓解了企业在技改和创新中的资金矛盾。几年来,我们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先后为企业创新注入引导资金近5000万元,盘活资金2000余万元,带动了社会和企业的多方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区企业研发经费占其销售额比例的平均水平达到了1.5%,有的超过了3%,甚至达到了5%,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支持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工作。同时,借助大中型企业技术力量、高校科技、人力、智力优势,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能力得到了较大增强。

三、强化功能,拓宽领域,推动中心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加大服务力度,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为了解决项目孵化后的再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的服务问题,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后,把帮助企业发展和创新释疑解难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大了服务力度,围绕企业的发展和创新着重开展了信息、中介、项目包装、认证、技术诊断等服务,先后为企业撰写可研报告150余份,为企业导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8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20余个,成为企业创新和创业的靠山和娘家。高效节能洁净煤型煤有限公司开发新型型煤,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中心人员帮助企业聘请了省型煤中心的董鹰主任等几位有关方面的专家出谋划策,选定先进、合理、实用的配方,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试制出合格的样品,解决了技术难题。    

(二)改善硬件环境,拓宽服务领域

为了不断适应科技进步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成立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与市科技局联合组建了东安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中心孵化场地达到了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同时,开通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网站,开发了企业孵化档案管理系统和项目库,改善了办公条件,整和了资源,强化了职能,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目前,中心已吸纳孵化企业60户,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项,拥有专利技术3项,累计毕业企业17余户,其中,东方金刚石钻头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成为东安区的骨干企业。中心已成为我区乃至全市的项目孵化基地。

(三)更新维护区级网站,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区中心承建的东安区政府网站,自2003年开通以来,备受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爱。区中心除进行日常更新维护外,还利用政府网发布招商引资、向社会提供服务等信息,收到了显著成效。2007年,新版政府网站在经过五个多月的设计、制作、调试,6月份正式启用,新版政府网站除了延续老版网站便民服务和文化、招商等优秀栏目外,重点增加了企业宣传自身形象,展示产品,寻求信息和商机等相关栏目和功能,使其能更好的服务民众,推介东安。

(四)探索服务新模式,推动企业开展创新工作

几年来,我区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抓龙头和示范、整合资源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工作认真而扎实。由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础,技术与专家支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初见雏型。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加大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探索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新模式,促进了我区企业自主创新,为中心工作做出了贡献。一是精心打造科技咨询、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多途径、全方位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几年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咨询、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培训和对外科技交流服务,组织各类培训近万人次;为企业引进外资300多万美元;协助市科技局组织各项活动成绩突出。二是中心积极为企业开展专业技术创新服务,效果明显。几年来,区中心和专家对接站共为8家企业开展提供了科技管理、技术开发、成果推广、科技培训等服务,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为社会新增就业300人。获得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认可与好评。

四、下一步发展思路

东安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实施科技项目,促进发展为契机,以引进转化科技成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目的,联合社会科技力量,协调科技中介组织,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形成一个由宣传、智囊、合作、信息技术、综合服务和培训等组成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一)搭建信息平台,拓宽服务领域。及时更新维护网站,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工作,真正把网站建成服务政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信息大平台和科技服务窗口,通过网络平台拓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范围。

(二)牵线搭桥优服务,遴选项目促发展。围绕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供论断、咨询、中介、项目对接、人才培训的捆绑式服务,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完善协调服务机制,突出服务效果;按照行业分类,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区、市、省和国家计划项目的申报服务帮助企业开展项目申报咨询,项目书编制,广泛地开展科技中介服务,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排忧解难,促进科技成果和转化和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工作方式,扎实开展科技培训。一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相应的专业培训、对口培训;定期举办技术难题诊断,科技项目推介,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根据农民需求和生产发展要求,依托“科技三下乡”、集中办班讲课、专家入户指导、印发科技资料等活动载体,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四)加强合作交流,打牢市区联盟合作基础。利用市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强业务的整合与交流,推进生产力促进联盟建设。同时,围绕我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联合社会力量,建立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其他中介机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联盟,扩大服务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力争在人才培训、科技咨询等业务上推出新的合作业务,全面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水平。

(五)推动科技进社区,提高居民科技文化素养。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科技服务机构行动的运作方式,推动社区科技宣传与服务平台建设。选择示范社区为基地建设科技宣传画廊,形象直观地向社区居民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营造城市科学文明氛围,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加城市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单位:东安区政府 联系电话:6924198
网站标识码:2310020001 黑ICP备17009162号-1
网站制作:牡丹江艺通网络公司  站点地图
 你是第94985160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