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2021/4/15 15:22:52 来源:区发改局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东安区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东安区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牡丹江市东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2025年)》是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编制的,是指导全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性、纲领性文件,更是东安区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再造辉煌的重要依据和执行规则,对于加快推进东安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全方位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东安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东安区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东安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和关键期,是东安区全面晋位争先,引领示范的战略奋斗期和攻坚期。站在新时代发展新起点,要充分发挥东安区特有优势,抢抓用活新的战略发展机遇,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速推动实现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大、社会更美的东安区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统筹推进和全面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历经五年的创新实践,全区经济稳中向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实力城区领先。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财源税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占据城区前位,助推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持续保持上扬态势。农业、工业、商贸、新文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同频发力,共荣发展,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质与量的同步跃升。持续深入开展“深化落实年”活动,深度实施“专班+园区”招商和项目专班包保推进机制,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重地,积极深入东莞对口市腹地,扩宽俄日韩合作交流渠道,五年来全区共引进项目142个,拟总投资130.23亿元,其中,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个;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和“百大项目”共17个,区级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23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9%;争取上级政策红利2亿余元,确保财政库存稳固殷实,刚性支出有力到位。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17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6户1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二年全部实现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超前完成,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推进“蓝天绿水净土”工程,工业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城区裸土治理成效显著,农村违建大棚全部拆除,秸秆焚烧得到有效控制,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始终控制在3%以内。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清理四乱”富有成效,在城区率先实现销号率100%目标。绿化植树、退耕还林还草、农田保护及时到位,还田利用率达57.85%,综合利用率达70.3%。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土地资源保护扎实推进,东安区被评为全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第一名。建立农村饮用水源地、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禽养殖监管台账,压实整治责任,加强监督治理,推进“厕所革命”,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顺利通过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导检查。防控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效凸显,坚持防惩兼行,建立政府债务监测平台,落实重大项目集体决策制度,我区成为全市唯一无负债风险城区。

产业转型速度加快。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转换新旧动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经济发展向好面持续提升。五年来,做精一产。坚持“小农业要有大作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惠农富农,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增,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丹江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千亩棚室蔬菜种植基地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规模化种养殖农业驱动一产迅速壮大,形成了以“菜菇花貂猪”为主体的农业农村经济年实现总产值达亿元以上,带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北粮农业、中天生物等全产业链循环化农业产业持续扩增扩产,东方食品工业园区、永兴食品工业园区持续转换提增产能。迎门山甜黏玉米、小团村火山灰土豆、东胜村彩稻、联京红小豆等特色绿色产品享誉全市。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4家。做实二产。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热电厂、木工机械厂、木材综合加工厂等“老字号”重点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技改上新,加速改造升级。棱达机电、中大木工、特华得食品等“原字号”企业不断创新革新,扩产增效,抢占市场份额。江达改性沥青、智能木工机械、超声波除垢等“新字号”高新技术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金恒机械科技打破东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零记录”。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蚁聚、阳光、初创等企业升级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全区培育科技型企业达513户,多年位列城区前茅。工业正由制造生产向制造研发迈进。东安区与联通牡丹江分公司签订了5G新基建合作框架协议。做优三产。依托商贸核心区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出台了《东安区进一步加强产业项目发展意见》,推动了万象广场、金园大厦、红博购物广场等10万米大型存量商业面积实现再利用。推动了禧禄达、夏威夷、8号公馆等一批高中端酒店提档晋星。胜道运动城、苏宁易购、国美电器、好日子连锁等区域总部楼宇聚能汇财。七星不夜街、上海印象时尚街等四横七纵特色街区街路现代商贸休闲娱乐消费业态竞相发展。“区长直播”带货引动消费热潮,全区政府消费券“三率”兑付活动稳居全市第一。创建推广的“云地摊”服务外包成为全市热点。2处金融服务园区成为全市首创。华安新材成为近三年全市首家包装“新三板”上市企业。主导建立的全省第二支科技股权引导基金成功落户我区。深耕东安东部,东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创了全市新文创产业先河,国家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财政部副部长刘伟及省、市各层领导多次至此巡视,磁性吸引力带动园区承载各型文化艺术企业和东安智库总部企业30户。宜事达物流仓储园区年货物吞吐量达150吨以上。原面粉厂年粉粮储运和加工能力超千万吨以上。“互联网+商业”快速发展,大商天狗网、大润发飞牛网、慈蜂堂、特华得、东一商场等电商平台和线上线下实体销售店年销售总额始终保持亿元以上。全区商贸业稳居全市70%以上的绝对优势。对外开放成效突出。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在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市顺利建成森合境外工业园区。与韩国平海贸易公司成功建立了年出口1000吨腌制菜合作关系。全区外贸进出口企业由2016年的9家增至目前21家,年均创汇5100万美元。有力践行“两山”理念,3A级大湾旅游景区、市外桃源度假村、东村滑雪公园、东胜村民俗园、牡丹峰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等旅游景区和产品叫响全国,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年实现旅游收入过亿元。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聚焦城乡发展,构建城区形象。五年来,兴隆镇历经两次区划调整重归东安版图,镇域行政区规划通过市级批复。城乡人居条件持续改善。东方锦绣公馆、富江南麗小区、兴隆镇幸福家园小区、 B53号棚户区改造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相继建成,喜迁新居。18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高标准完成改造任务,受益居民2.6万余户。26条、近50万平方米小街小巷全部完成改造。修缮了56户农村危房。新建1万延长米村屯道路边沟。改扩建了10处农村农村休闲广场。江南沿江村屯城镇化改造接近尾声。总投资30亿元的沿江景观商业综合体、总投资6.5亿元的云庭尚景商业综合体、总投资2亿元的新纪元文创小镇等重点项目正在进行用地征收或加快建设。主动围绕全市经济发展中心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坚定不移地为江南新城建设贡献东安力量,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城乡综合执法大队,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市综合保税区、富江路东四跨江桥二期开发、大湾堤防工程、爱熊猫小镇等省、市重大项目的用地征收工作。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迎门山、东胜等17个村分别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岭东、河西等2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原牡丹峰公路全线通车,大团村至小团村路网改造工程全线贯通,东村村道路新建边沟抵御了50年一遇洪灾,全镇完成路桥、安全饮水分别为5座、3处。

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完成党政机构改革,设置党政部门32个,新成立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等6个单位、新挂牌机构12个,国税、地税顺利完成合并重组。建立健全区委对重大工作的领导机制,统筹设置机构人员,配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凝聚推动东安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完成“空壳”机构撤销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10个领域217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成效。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清赖行动”专项整治,硬核手段查处不落实、不研究、不作为、不在状态、不守纪律行为,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销号率达100%。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建的东安区政务服务大厅投入使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关链同步率达100%,“一网、一门、一次”获得群众点赞。商事制度改革提速发力,个体执照实现即办即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半个工作日,全区现有各类型企业共5742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为民造福原则,坚定不移地把谋民生、惠民利,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五年来,全区累计87件利民实事全部办结。投资5000万元完成9所中小学校软硬件改造,联合创建了3个校际联盟体,高标准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严格执行“四零承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全国机器人运动牡丹江人才培养基地落户东安,连年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培训,举办国内机器人运动竞赛。校企合作双元培育实训基地建成使用。繁荣文化事业,优化城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文化阵地全部免费开放。东安区千人“非洲鼓”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斩获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举办的“远东”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赛冠军。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2019中俄国际(牡丹江)文化旅游摄影展,辟建了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摄影家协会、乌苏里斯克摄影家协会东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俄文旅交流合作基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积极参与的社区群众达10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书画展、牡丹江红色文化之城•清明诗会、东安区“周末游龙江”激情彩色跑等20余次省、市大型展会活动。东安区获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兴隆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创建了城区首家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卫生城区复查验收获得通过。承担了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暨精神卫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现场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了“15分钟便民医疗服务圈”。众志成城,全面打响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零”战果,被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早认定为未发现疫情低风险区。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促进体系,支持万众创新,鼓励大众创业,五年来累计帮助申报创业担保贷款5367.5万元,扶持535户企业创新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年均分别提高17.2%、20.5%,2020年城镇低保达到月人均377.86元、农村低保达到年人均2200.41元。促进社区服务提档升级,“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达到1100张,1000名老人床位占有率达到3‰以上。新建立了东兴街道办事处,投资33.4万元完成4个社区整体改造提档。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照庆、积善、福民、花园等4个社区被评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平安社区荣获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团区委组织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单位。审计、保密、工青妇、兵役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依法治区成效突出。“七五”普法顺利完成。法律援助效率提高,年均化解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百件以上。街道设立基层法律服务所,村屯法律顾问服务微信群覆盖率达100%,成功率95%以上。抓实抓细信访维稳,妥善处置信访事件,五年信访纠纷办结率均实现100%目标。食品药品监管及时到位。应急处置方式方法得力有效。稳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打掉黑恶势力犯罪团伙3个,破获刑事案件1390余起,有力推毁了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东安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部“冬梅姐姐团队”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东安区法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东安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王洋被授予全国优秀法官称号,东安区被省国家安全厅授予《黑龙江省国家安全厅基层防线办进步奖》。七星街道办事处、景福社区等七家单位获得国务院防范办颁发的无邪教示范街道和无邪教示范社区称号。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建设扎实有力。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各级班子核心功能,筑强城乡基层支部堡垒,着力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连年开办“首善”大讲堂,抓实“思想体检”“政治体检”“发展体检”,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东安区始终是“全省基层党的建设先进区委”,实现市委39项指标综合考评“两连冠”,获得市委创新突破奖1次,提名奖3次,是全市标兵城区。2019年度市委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等次评定为“好”,在全市政治生态建设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加大党组织共建力度,增强基层非公企业党组织力量,累计新发展党员365人。高标准建成了东安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引进培育人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招录、选调、安置等方式,五年共引进公务员107人、事业人员85人。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监督实效不断提升,社会建设等典型经验在省市叫响,整体工作保持城区领先位次。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法制型”政府,执行力、落实力显著增强。搭建政协“3+1”履职平台,健全委员社区轮流值班联系制度,拓宽服务群众渠道,工作经验获全省“政协创新奖”二等奖。东安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全面进步。

“十三五”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经过长期的顽强拼搏,攻坚奋进取得的丰硕成果来之不易,这都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得益于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凝结,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得益于全区各战线单位的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不利因素。从国际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经贸规则面临深刻调整,迟滞延缓了我区外向型经济步伐。从国内看:世界经济低迷,连锁传导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高度聚集,扩大招商引资、培育增长动能面临较大挑战。从省市看:发展导向和扶持方向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转型升级的“百大项目”、高新项目为重点,我区项目普遍规模较小,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处于劣势。从我区看:发展空间受限,加之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及新冠疫情等影响冲击,全区经济逐步走低,近两年出现负增长。

有利因素:“十四五”是东安区创新突破、晋位争先的关键五年,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家推进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机遇。东安区地处全市商贸核心区,辐射全省东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商贸优势是东安区最大的比较优势,在引导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中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二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催生新经济的战略机遇。随着5G时代到来,高新技术领域竞争将推动传统产业、行业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区域总部坐落东安,一批区属国家级省级“双创平台”竞相发力,必将在抢占新经济制高点中捷足先登。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十四五”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的重要时期。东安区所辖行政村与江南市经开区接壤,必将在新型城镇化改造建设中率先受益,在城乡统筹、产城融合、一体发展中加速崛起。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省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我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不断完善开放布局、健全开放体制、提升开放层次背景下,开放合作共赢,定会为振兴东安、繁荣东安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要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大局意识、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朝乾夕惕的韧劲,勇于开拓的闯劲,敢为人先的拼劲,在把握机遇中抢占先机、扬长避短、趋利除害、刚毅前行。

第三节  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和市委全会战略部署安排,展望2035年,经过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区。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更高台阶,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制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明城区、健康城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健康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保护全面加强,建成美丽城区、美丽乡村;平安东安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建成现代化城市中心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向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乃至到2035年时期,是东安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城区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是推动东安区晋位争先,引领示范的战略攻坚期。迈入历史新阶段,站上时代新起点,要加快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好的发展,奋力谱写东安区全面振兴发展全方位振兴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自觉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落实省委“七个着力”要求,聚力市委“八个新成效”目标,加快构建区域“中兴、东扩、融合”发展布局,全面实施现代商贸核心区、文旅牵动先行区、科技创新引领区、产城融合先导区、社会治理示范区“五区工程”,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出一条“实力、活力、魅力”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东安努力奋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动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东安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做精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东安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开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全区各领域工作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强大工作合力。

——必须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历史性抉择、全局性战略、系统性举措,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稳步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第三节  主要目标

锚定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全区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现代产业建设实现新提升。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深度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链条抓好“五头五尾”,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取得新成果,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型提质扩容,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双轮融合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型。特色农业全面发展,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提升。把质量和效益作为衡量发展绩效的主要标准,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增长,在提升发展质量中扩张经济总量,实现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的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全面激活,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不断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研究和承接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研成果高速转化,科技人才生力军梯次进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为东安区振兴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东安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提升。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基本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主体更加充分具有活力,构建起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鼓励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合参与自贸区绥芬河片区、绥东开发开放试验区、江南市经开区建设,构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十大园区”和“十大基地”,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以东北亚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基本拉开,开放型经济加速提升,开放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东安向南和对俄开放重要桥头堡作用更加充分。区域合作走向深入,与东莞对口合作取得新进展。

——城乡区域发展实现新提升。城乡要素保障基本满足,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全区粮食产能稳定在2万吨以上。优势互补、高质量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布局,高位融合大牡丹江、城区区域间、牡丹峰内外发展,主动与全市“4+2”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市经开区、江南新城区总体规划相衔接。东安区与县(市)区、市经开区高度融合互通,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强化内引外联,集聚资源要素,破解发展空间受限,发展动力不足矛盾,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发展动能加快释放,经济总量持续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提升。兴隆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规划全部完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固。生态产品价值加速转换,旅游、康养、食品、医药等绿色经济发展全面发力,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达到省级指标。

——社会文明提高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东安区特色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质进展。新文创和文化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民生福祉改善实现新提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在经济发展可持续、财力可支撑的基础上,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充分促进社会广泛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社保、住房、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优质均衡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城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育幼和养老体系不断健全,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2.1万人以上。

——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健全激励相容的制度体系,激发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积极性。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完善,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高,实现安全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专栏2-1  “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1年

目标值(%)

202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6

 

5.5

预期性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6

 

6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

%

6

 

5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规模

万人

 

22

【】

预期性

产业

发展

5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

%

6

6

5.5

预期性

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9

15

预期性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6

 

6

预期性

8

旅游人次

万人

 

300

 

预期性

9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速

%

 

2.5

 

预期性

创新

发展

10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增速

 

 

【】

预期性

11

技术合同成交额

亿元

0.03

0.07

20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6

 

【】

预期性

13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

6

12

 

预期性

协调

发展

14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速

 

 

【】

预期性

1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6左右

预期性

16

县(区)经济发展差距

 

 

 

预期性

绿色

发展

17

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完成下达任务

约束性

1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

 

约束性

19

细颗粒物(PM2.5)浓度

%

 

约束性

20

森林覆盖率

 

 

【】

预期性

开放

发展

21

对外贸易总额增长

 

 

>5

预期性

22

外商直接投资使用金额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2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完成下达任务

预期性

2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额

万元

 

3

 

预期性

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5.5

 

预期性

2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

【】

预期性

安全

发展

27

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死亡率

人/亿元

3

 

 

约束性

28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2

 

约束性

注:【】为五年累计值。

第三章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壮大上,落实全市“工业企业挖潜增效行动”和“抓大、壮小、扶微”工程,以新型科技工业化为方向,坚定不移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工业、数字化东安区,加强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先导作用和文化旅游业磁吸作用,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构建绿色高效、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引领支撑,企业聚集壮大目标。

第一节  打造东安优势产业集群

构建现代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抓好“两头两尾”,加快食品产业提档升级,提升现代绿色食品产业链、价值链,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营养化、方便化、保健化方向发展。全力引进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支持北粮农业、中天生物、丹江种猪、特华得食品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发绿色、安全、健康、营养的新型食品,做强果蔬、杂粮、酒品、特色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做优食用菌、山特产、休闲食品、主食加工及调味品,提高加工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强化质量安全,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开展产品全程追溯体系和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培育力度,突出“绿色、有机、高端”,在保障全市“菜篮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东安特色的绿色食品地标性品牌。到2025年,实现全区食品加工业产值翻一番。

专栏3-1  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

强力发展东胜村彩稻、迎门山村甜黏玉米、小团村玉米面面条、小团村火山灰土豆、众诚食品加工、北粮杂粮饮品和酒品生产、中天富硒黑木耳种植基地、特华得肉灌制品生产、东北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出口、寒地果品饮料加工、野姑娘饮品深加工、弘业蓝莓饮品生产、古唐一泉高档饮品加工、吾禾鲜森食品DIY半成品加工坊、绿色有机食品科技产业园区、年产2000吨玉米芯生物制炼木糖醇等项目。

提升林木林纸产业链条。依托俄罗斯木材原料优势,鼓励牡丹江木材综合加工厂、亿林木业、金禄木塑、东方木屋等项目扩产增量,引进和承接南方优势明显的木材、板材、木制品、家居产业链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项目进驻。积极攻坚山东、浙江等地木材加工生产企业,引进人造板材、现代家具、木质地板、木质工艺品、建筑材料、智能家居等主导产业和上下游衍生加工链条企业。围绕市级纸制品生产龙头企业,探索建立衍生补链、延链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集群。

专栏3-2  林木林纸产业重点项目

推动牡丹江木材综合加工厂、亿林木业、金禄木塑模板板材、东方木质别墅、高端林木产业园区、东安区木工薄面单板刨切机整套装备制造生产、建筑塑材生产等项目。

提升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牡丹江灵泰药业、牡丹江医药公司总部坐落我区优势,支持企业创新开展医药新产品技术研发或服务外包生产。加快引进医药战略资源和投资者,构建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等产业。围绕友搏药业、黑宝药业等市级龙头医药企业,培育发展供应链产业集群。提高中药材规模化种植能力,扩大俄罗斯野生中药材进口规模,加大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回民医院等名优中成药、名医名方二次开发力度,支持民办中医机构建立服务联盟,打造东安区中医医疗康养康复服务圈。鼓励皖冰中医药饮片生产、中天黑木耳素保健品生产扩大产能。推进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立银骨伤专科医院探索开发专精特中医药新品种。加强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准建设,完善医药产业质量安全体系,高效率服务企业申报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

专栏3-3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生物医药开发。牡丹江中医院,回民医院名优中成药、名医名方二次开发,皖冰中医药饮片生产、中天黑木耳素饮品生产,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立银骨伤专科医院专精特中医药新品种等项目。

中医药材发展。千亩中草药种植基地、五味子产业化基地、

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引进转化,引进和推动石油石化装备、压缩机、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加快植保无人机、医疗器械、冰雪装备等新兴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全方位参与市经开区共建配套链、共享供应链,积极引进主机配套零部件企业向市经开区“飞地”,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和协同化水平。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培育在线检测、在线维护、实时监控等新业态。

专栏3-4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项目

木工薄面单板刨切机整套装备制造生产、超声波除垢生产、普泰消毒机生产、棱达汽车空调压缩机外壳生产、金恒石油机械研发、大湾科技工业园区、新一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农用收割机整机装备生产、杭萧钢结构组装生产基地等项目

第二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化工原料、化学肥料、化工中间体、化工新材料,打造特色化工新材料基地,促进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围绕新能源、新型建筑及墙体材料等行业发展需求,建设新材料应用示范推广平台。积极承接山东沾化化工产业转移,引进环兴化工生产等企业,大力发展制药中间体、化学药品制剂,提高原研药、新型制剂创新能力,推进化工产业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

专栏3-5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江达改性沥青生产、等离子汽化处理危废品生产、新型防火泡沫砖及石墨烯研发生产、欣捷科技城等项目,引进山东沾化环兴化工发展生物制药介入体项目。

新基建项目。5G智慧城市、智能停车场、智慧医疗废物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智能化城乡通信微管廊、全景虚拟现实服务平台、信息化产业中心、智能医疗设备代理公司等项目。

    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落实黑龙江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新能源。合理发展热电联产,推动牡丹江热电厂扩产增能。引导公交、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和个人消费者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借助我市地域资源丰富优势,着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广泛开展资源性产业产品研发和应用,特别是注重与省、市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加大对石墨烯等多种矿产资源的合理化研究研发,推动产业粘性度高、链条补充快、技术投放迅速的科技技术成功研制出新能源首台套设备或填补国内新能源技术空白。

专栏3-6  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热电厂100兆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及锅炉配套、省交投集团智能遥感控制无人驾驶巴士、光伏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

第三节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新提升。坚持践行“两山”理论,依托绿水青山和自然人文元素,高标准编制《东安区全域旅游规划》,构建城区旅游板块、近郊旅游板块、牡丹峰旅游板块多点发力的东安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提升东安城乡旅游产业水平,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在15%以上,到2025年实现全区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在省内外叫响“雪城客厅、畅享东安”旅游品牌,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东安区支柱产业。打造城区旅游板块。抓住省旅发大会契机,实现“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目标,推进城区旅游与文化、商贸融合发展,与主城区商住购物、休闲健身、文化创意、“夜游经济”等特色项目互动,推动东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东一步行街晋升A级旅游景区,引导夏威夷酒店、东方明珠酒店等宾馆、饭店提档晋级,吸引国内外游客吃、住、游、娱、购在东安。探索建立市区共管协管机制,依托沿江景观带和江心岛公园避暑旅游、冰雪旅游、红色旅游资源,建设环牡丹江旅游休闲区,把东安区打造成“哈—长—牡”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旅游核心城区。打造近郊旅游板块。充分放大中国牡丹江爱熊猫小镇“熊猫虹吸效应”,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不断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深入实施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工程,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推动大湾旅游景区整体晋升4A级旅游景区,实现龙头带动作用,打造爱熊猫小镇旅游姊妹篇。打造东安采摘旅游文化节、特色农产品大集、最美牡丹峰旅游公路特色作物景观带、东村大湾滑雪场等东安乡村旅游品牌,出台兴隆镇精品民宿奖励办法,推动兴隆镇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乡村旅游格局。打造牡丹峰旅游板块。依托牡丹峰国家级森林公园,抢抓国有企业改革、国企事业单位职能下放地方及规划红线调整有利契机,积极推进“场区”共建,打造东安区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实施智慧旅游服务工程,不断完善旅游景区服务业态和功能,招引国内外知名旅游战略投资者,高端谋划开发森林康养、滑雪滑草、空中索道、低空热气球、滑翔运动、高空失重体验、野生动物养殖观赏等项目,推动牡丹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中国北方世界级森林旅游康养度假景区。

专栏3-7  全域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旅游项目。大湾热带雨林水世界、大湾玻璃水滑道、江畔汽车宿营地、冰雪奇缘四季乐园、镜泊萨满渔猎文化园、牡丹峰国家级森林公园、牡丹峰滑雪滑草场、东村村滑雪场、牡丹峰公路沿线旅游景观带、爱熊猫小镇、观光采摘旅游度假园、江南新兴朝鲜民俗风情旅游村、东村滑雪公园旱雪滑道、牡丹峰休闲农场、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迎门山老知青点体验、牡丹江主题游乐园、文化和旅游用品集散地、近郊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牡丹峰田园综合体、虹健农业观光旅游汽车宿营地综合体、大岭山农业观光旅游汽车宿营地综合体等项目。

旅游品牌。推动东一步行街晋升A级旅游景区,禧禄达酒店、东方明珠酒店晋升5星级酒店等项目。

加快升级商贸核心区。坚持商贸“中兴”,统筹规划发展功能核心地带,形成现代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格局,推动现代服务新业态新经济引领时尚潮流。高标准构建以创意性、地标性和理念性为主元素建筑物,打造开放型经济城区亮点标杆,形成城市独有的景观和主体形象。持续打造以太平路,东一步行街“双横向”为主线的楼宇、结算总部经济,积极引进跨国、跨地域企业在区设立分支机构,研究引进高精商业、软件设计、广告策划、商业策划、评估认证、研发外包服务等高端商务服务业整合存量楼宇。大力发展域内总部经济,整合存量优势产业资源,构建集中写字办公和税收总部。创新发展多元总部经济体,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融合,院校联合的方式,引导市场主流行业建立税源型总部、科创型总部、贸易型总部、服务型总部和综合性功能配套总部等,形成总部带动产业,驱动服务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态势。着力把商业中心提档升级推向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等为主的CBD产业体系,以个性化优势独占全市熬头。支持百货大楼、东大劝业场、东大批发城等传统商贸业改造升级,振兴“老字号”商贸服务产业。推进原有连锁、加盟等商业实体扩增消费网点,提升“原字号”商贸动能。落实《黑龙江省直播电商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打造“新字号”新兴商贸体系,做大慈蜂堂、大润发、苏宁易购、胜道运动城等一批线上服务平台,延伸拓展跨境电商销售和代购渠道,做到线上扩容,线下做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无人便利店、专卖体验店、智能门店、前店后厂等新零售项目建设。立足俄罗斯和国内两个市场,推动俄罗斯小商品城、俄式风情酒店等项目建设,提升发展七星不夜街、上海印象时尚街、东一地下商城、牡丹盛汇等四横七纵地上地下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商业街,刺激市场消费持续扩增。加快打造“高铁经济圈”,引进高端商务、中高端星级酒店、休闲娱乐综合体、康体医疗等项目。探索开发沿江健身、戏水等游乐项目,与主城区商住购物、休闲健身、文化创意、“夜游经济”等特色商业形成互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吃住在东安、购物在东安、游乐在东安,把东安区打造成“大牡丹江”区域旅游的栖息地、始发地、桥头堡。

专栏3-8  商贸核心区重点项目

商贸项目。云庭尚景商业综合体、东一中俄时尚风情街、俄罗斯小商品城、俄式风情酒店、东安区昌健新消费综合体、近铁城市广场商业综合体、东泰斜杠广场、三星级酒店、迪卡侬运动超市、高铁圈小商品批发城、铁路营养配餐加工、七星不夜街、上海印象时尚街、清真民族特色商业街区等项目。

城市形象项目。推进统建一、统建二、皮革楼、52号棚户区、原市政府铅印室开发、原市公安局区片开发等地块开发。

总部项目。隆运电力总部、中车金缘铸业总部、东安区服务外包总部、高新技术总部发展园区等项目。

加快推进商贸向东发展。坚持商贸“东扩”,充分发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红利作用,以建立新金融、新商业、新物流为主体,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整合提升2处金融服务园区,积极引导域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在东安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基金、信托、私募、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进驻东安发展,探索建立东安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等线上线下现货交易场所。探索发展产业金融,引导社会资本形成合集,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加大对生产性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投资范围,破除原有资金短缺,生产固化规模不大等瓶颈,实现产业与金融的一体化并联发展格局。聚焦高端研发、创业孵化、工业设计、技术转化、劳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培育和引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在东安发展。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健全家政信用体系,逐步规范家政行业发展。提升东部商贸形象,推进沿江景观商业综合体、新纪元文创小镇等一批项目建成,形成与市经开区“一江居中,两岸同兴”的发展格局。整合提升宜事达物流园区,扩大货物集散吞吐量。推动牡丹江木材综合加工厂、互感器厂、原面粉厂等老厂区由二产加快转型升级成三产,引导域外和市内高端商务、星级酒店、购物商场、大型商超、旅游康养、休闲娱乐场馆、专业配送餐饮等产业向东安东部转移,全面构建起东安商业副中心区。

专栏3-9  商贸东扩重点项目

沿江景观商业综合体、新纪元文创小镇、原钢制厂棚户区改造、2处金融服务园区、互感器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宜世达物流园区、万科物流园、水木动画创作基地、玛雅酒吧、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基地、电商直播产业小镇、阿里巴巴培训基地等项目。推动牡丹江木材综合加工厂、互感器厂、原面粉厂转型升级等项目。

大力发展康养服务业。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普惠和互助性养老项目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率100%。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0%以上。指导建立1家综合性大型医养结合机构,挂牌成立“东安区特困人员供养中心”,确保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困供养人员、困境儿童和流浪儿童救助率均达到100%。到2025年全区养老床位数达2000张,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占有率4‰以上。加强城区内和兴隆镇旅游康养资源整合,积极发展旅居康养、中医康养、森林康养、水系康养、田园康养等产业,打造“候鸟式”旅居养老基地。推进康养医养结合体旅居示范区、世外桃源医养基地、敬诚养老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建立医疗康复保健与个性化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提升心宁精神病医院养老心理慰藉,完善养老机构功能,提高旅居养老水平和接待能力。

专栏3-10  康养服务业重点项目

康养医养结合体旅居示范区、医疗养老综合体、世外桃源医养基地、敬诚养老中心、缘吉集敬老院、育晟养老院、东安公办养老院、聚焦社区养老服务站、牡安康养综合体、牡丹峰养生综合体、牡丹峰康养画家村、牤牛河田园康养综合体、江达休闲康养、石峰沟生态康养农庄、牡丹峰药谷康养小镇、裕鹿高端养老服务、医疗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

第四节  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

   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大力开展数字经济招商,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关键技术和优质资源,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东安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积极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引进建立一批电子专用材料、电信产品耗材、应用软件及APP等中小微补链、延链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健全完善东安智库主体功能,推进全国机器人运动牡丹江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引用和建立AR、VR科技实验室,扩大慧云智慧农业平台数字化农业监测产品科技研发和应用覆盖面。推进政府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急处置等领域数据应用,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打造东安城区智慧试点示范。加快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平台经济、网络经济、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热电厂等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谋划建设一批上云示范企业,全面提升“两化”融合水平。推进东安区向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医疗、智能环保等领域延伸拓展。

第五节  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推进园区优化整合。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共建产业链群体系。推进东方食品工业园区、永兴食品工业园区等扩容升级,加快创建富通空调机厂延链配套科技园区。积极与市经开区合作发展“飞地经济、飞税经济”,创新税收分享、指标考核、土地使用等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园区间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建设特色中小企业园,强化要素支撑,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开展会计、审计、人才、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专栏3-11  园区建设重点项目

东方食品工业园区、永兴食品工业园区、绿源食品工业园区、富通空调机厂延链配套科技园区、燊达建材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信息技术产业园区、电力科技设备生产等项目。

促进企业融通发展。围绕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强化平台载体支撑,推动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对接合作。积极培育立区型领军企业,推动企业生产要素共享、创新资源开放。引导绿色食品、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潜在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提升专业化发展能力,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小企业进规进阶。

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努力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共性关键技术等领域研发取得突破。实施“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等多链融合,增强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林木林纸、生物医药等产业配套能力,推进稳链、补链、延链、强链。

推进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柔性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产教融合发展,强化与牡丹江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技师学院、牡丹江职业教育中心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联合共建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就业基地,支持企业建立新型学徒制和首席技师制度。

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量。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六推三保”机制,聚焦绿色食品、林木林纸、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和大数据、大健康、宅经济等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大数据招商、精准招商。突出招商引资顶层设计和项目谋划支撑,实施“链长招商负责制”,科学谋划招商项目、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聚力引进重点战略投资者,签约落地一批引领示范项目,加快形成完整的优势产业链条,在重大产业项目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推动“双招双引”一体推进、互促互进,推进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共同落地。着力提高招商项目落地率,加快培育一批税源型企业和税收增长点,促进财政增收,提高产业支撑保障能力。

第四章  打造区域全面对外开放的东安区

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俄远东大开发战略,提升对外开放平台桥头堡、中心枢纽功能,深化“进口抓落地、出口抓加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机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以对俄为重点的高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全域开放新东安。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交流。调整优化对俄经贸合作贸易结构、投资结构、市场结构、主体结构,加快推进对俄贸易规模化、投资合作产业化、打造对俄经贸合作升级版。建好中俄地区友好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合作,加强文化体育医疗交流合作,探索谋划建设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加强部门行业对口合作机制、协会商会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拓展全方位对外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开展与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引导企业拓展合作空间。探索对日韩地方经贸合作新模式,加强先进制造、交通物流等领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对外交往布局。全面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区域间合作招商、科技成果转化、旅游文化合作、产业链条对接。积极承接京津冀、环渤海、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深化与东莞对口合作共建,建设跨区域产业项目,深化与东莞等地区行业领军企业交流合作,推动对口合作实现新突破。拓展在俄境外园区规模,发挥境外园区优势,支持森合境外年产7万吨瓦楞纸项目扩建扩产。

专栏4-1  对外开放重点项目

国际贸易。推进吉利大酒店打造成俄式风情星级酒店项目,探索谋划建设中俄文化交流中心项目。

旅游休闲。突出“休闲”主题,建设集购物、文化、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街区,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中俄拉力赛和自驾游等项目。

境外园区。支持森合境外年产7万吨瓦楞纸项目扩建扩产。

第五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增产增收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融合城乡关系,打造产业强、环境优、家园美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充分借助全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调整布局契机,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全区城市规划、兴隆镇域规划、乡村规划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推动老城区释放发展活力,重点加强兴隆镇、牡丹峰公路沿线、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耕地保护利用。

专栏5-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管控要求及范围

城市化地区。包括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要在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转化为城镇空间,生态空间转用土地原状上应作为城市景观绿地。科学预留一定比例的留白区,为未来发展留出开发空间。

农产品生产区。包括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鼓励开展土地复垦整治,对于城镇空间腾退置换出的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转化为农业空间或生态空间。

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鼓励重点生态功能区符合条件的非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移民迁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扩大生态空间。

第二节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优化总体空间布局。综合考虑东安区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基础设施等因素,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形成依山傍水、组团发展、网格推进空间形态,构建“一核引领、一区支撑、三带协同”的总体空间发展框架,推动形成中心带动周边、人与自然和谐良性发展新格局。“一核”,指东安区中心城区和东扩副商贸中心区,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核心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围绕完善功能、提升业态、聚集人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教育科研、医疗康养、休闲娱乐等,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加强城市治理,强化中心职能,打造全市的中央商务区(CBD)。“一区”,指兴隆镇山水生态区,包括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处于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区域和缓冲带区域,推进山水林田河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三带”,指国道G10沿线、国道G11沿线和牡丹峰公路沿线经济带,重点发展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工业园区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区产业创新发展带。

第三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变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全面完善城乡功能,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编制《东安区2021-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建成有完善设施、有整洁环境、有配套服务、有长效管理、有特色文化的“五有”美丽宜居城区。到2021年,高标准完成60.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改造工程,受益居民7689户。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185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改造工程,实现5.78万户居民受益。争取国家、省城区改造政策红利,实施主城区大宗地块开发,着力推进统建一、统建二、皮革楼等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建设,全面提升东安老城区城市形象。加快绿色社区建设,完善健全居住区及周边功能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养新城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兴隆镇乡村硬环境,以新老牡丹峰公路为双向纵轴,探索借助上级政策扶持、项目债券借贷、社会资本化合作PPP等多种融资方式,保障5村完成实施村容村貌美化和乡村格调品位提升工程,全面铺开“路界一致、一村一景、街区独特、功能分区”的专项改造,构建全域市政管网路网及环境废弃物分检处理中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光纤网络和5G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建设益农信息社,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20个。加大农村“三清一改”力度,完成“四类人员”房屋安全鉴定和改造任务。营造出特色鲜明,景观独特的现代化新农村气象。着力打造兴隆镇乡村软环境,以各行政村为横向主阵地,坚持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接入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全格局统筹谋划在8个村分别建立朝鲜特色文化村、风情旅游文化村、东北特色餐饮文化村、乡村精品销售文化村等多种文化元素乡村,形成特色有别、差异共存、相互依托的“乡村消费圈”。参入外域和外省特色文化,引进近邻俄罗斯、日韩等国家独有演艺、餐饮、产品,营造“异地怀乡情”氛围,引进“忆江南”风情文化,做足江、河、林、雪文章,建造小桥流水、泛冰观雪古镇,形成东北地区独有的旅游胜地。加快产业新城建设。集中打造以工业园区、商务功能区、居民生活区、休闲养生旅游区为主体的“产城融合”共同体,形成“主业优势突出、布局层次分明、功能配套完善”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在构筑产业园区与居民生活区、外围郊区实现交通、能源、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联通融合一体化的基础上,突出本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要性,充分发挥现有特色产业基础作用,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广泛开展环境招商、资源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鼓励引强商带动发展新兴产业,引入食品精深加工企业群、精密零部件加工企业群、医药医疗设备装机配套企业群和小商品加工企业群等主导产业和链条衍生项目进驻,不断提高各型园区科技含量和产业竞争力,做出城市产业特色。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培育休闲康养医养养老产业综合体系、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农业技术开发体系,实现三次产业一体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贴近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社区化、便利化服务体系,推进乡镇融合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城乡互补、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类型,按照先融合,后集聚的递进式社区建设模式,采取新建、扩建、改造等办法建设新型集聚型社区,面向农村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商业购物、教育、医疗、治安、民调等社会化管理内容。发挥中心村的辐射带动优势,实现群众“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社区”的目标,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功能,建成5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破解新型农村社区资金瓶颈,切实把社区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畴,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用足用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扶持资金,凡是村镇改造后节约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区政府统一规划使用后返还的资金主要用于住房改造、拆迁补偿、物业管理及基础设施修缮。破解土地制约,通过土地整理收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法,增加用地指标,解决土地问题。破解建设问题,研究以社会化参股形式成立开发建设投资公司,以村镇土地综合整理为载体,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贷款贴息、经费减免等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社区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市场,研究成立区、镇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中心,为农村土地有序规范流转搭建良好平台,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搭建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发布土地流转成本和风险信息,提高流转效率。以建立“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品牌”的发展模式为着力点,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培育种养殖大户、专业农场和规模养殖场(小区)为着力点,实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农业”发展模式,采取互换、转包等方式,集中连片流转。对托管的承包地和长期外出撂荒的土地及无耕种能力的土地,引导和鼓励将承包地交给村集体,以村、组为单位把农户土地集中连片整理包装,为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生产基地,完善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实现企业和农户互惠双赢。建立土地流转担保机制,引导和引进农业担保公司,为土地流转提供担保服务,把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纳入服务范畴,解决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资金,减轻土地流转经营风险。建立土地流转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种养殖大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抵押贷款。

专栏5-2  农业现代化强基工程重点项目

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东小河防洪治理工程、东小河开发区段堤防工程、东小河山洪沟治理工程等项目。到2025年兴隆镇7个行政村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产业新城建设。到2025年基本形成工业园区、商务功能区、居民生活区、休闲养生旅游区为主体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幸福家园二期建设、朝鲜民族特色村寨等项目。到2025年建成5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力争将兴隆镇建成国家级特色小镇。

农村土地流转。到2025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2万亩。

第四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稳固全区6.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发展设施农业。充分借助我区温室大棚、节水灌溉大棚和日光照大棚等设施农业区域较为集中的地缘和资源优势,通过招引科技创新农业企业,采取技术合作+单体示范,产区分块+规模量产,品种选择+自动化控制等生产方式,探索对千亩棚室蔬菜生产基地实施技术生产转型,建成与国内先进高效高新农业相匹配的文洛型育苗温室、景观温室、节能型日光温室和太阳能光伏恒温棚室等,保证3000座棚室年产果蔬4万吨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0.5万亩,形成高产高效高销基地。以慈蜂堂为重点研究建立蜂产品研发基地(所),提炼高档优质蜂产品,供应群众餐桌和生物医药制造原料,形成农业设施链条微细化生产规模,推动项目区鲜食产品四节长青,产量快速提升,品质短期内达到出口标准,衍生产业抢先占领国内外市场。发展绿色农业。坚持绿色食品引领餐桌新时尚的理念,强化政策导向,抢抓国家、省和市对农业发展资金投放计划,大力扶持以丹江种猪、肉鸡、杏鲍菇、黑木耳、绿植园艺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壮大扩模,建立集约化、循环化种养殖标准小区,带动周边农户由分散封闭式生产向集中循环式生产转变。加强与农垦、科研院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科技研发试验功能齐全和体系完备的有力条件,重点在培育成果论证、试验技术转化、研发精深产品、科技示范提产等方面做足文章,年技术成果转化3个以上。对内通过股份并购或设备租赁方式,加速存量资产、资源再利用,全方位生产和精包装农副产品对外销售。对外通过嫁接投资合作,探索建设规模精深加工生产聚群,广泛在省内乃至国内外设立主营销售专营店,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并鼓励实力企业参与全市农林产品交易上市发展。强化农产品认证,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精品品牌等方面生产检验许可、质量标识和注册商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销售档次,增加农产品市场附加值,为农民创收致富开拓新途径。年绿色农产品认证5个以上。发展休闲农业。创新实施“休闲农业N+农庄、山庄、农场、民宿、农家乐等经营新模式,探索连片开发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并结合周围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5个村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等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农家乐”模式,充分利用农民自家庭院、生产的农产品及周边景观,构筑11个村以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为主体的低廉价格型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分布式建立300处“市民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村镇旅游模式,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充分结合,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农村民居探索建立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根据“一村一品”和民族村落特色特点,高标准设计建设民族村寨型、民俗民宿型、新村风貌型、占镇卫星城型、迁徙康养型观光旅游,形成古风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村镇发展模式,吸纳各型游客观光、居住、养生养老。科普教育模式,主动与农业科教单位联结,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等,以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进而提供寓教于乐的旅游消费平台。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工厂化农业。切实把外埠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农业企业与我区自然、地域、劳动力、市场等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加大工厂化高效农业科研投入力度,深化工厂化农业动植物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强化园艺品种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强温室设施、小型农用机械和环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加快推进多种类型温室设施的标准化进程,环境控制逐步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树立“消费引导生产发展”的观念,加强工厂化农业产后处理及营销的研发,重点确定不同市场流通阶段性消费水平和特征的产后处理标准和技术,并完善工厂化高效农业产品产后加工链条。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学科带头人、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提高工厂化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综合管理能力、生产技能。注重在实现农产品高品质、高产出的基础上,合理分布和建设区域小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增加作物的产量,提高蔬菜和果品品质,以高品质、高附加值和高产量,增加单位土地的产出,提高种植效益。发展互联网农业。开启“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多途径链接360、百度等联众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存储库和发布中心,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的方式,定期对外进行捆绑式公示农产品规模和产量,逐步走向以网络电商带动农产品闯市场、创品牌、增效益的快车道,形成农产品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高。建立“物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着重构建以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等为主体的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保障农产品安全,释放网络“以物变金、以物换物”功能,扩大农产品品牌效益。发展订单农业。借助俄罗斯农副产品供求较大的利好机遇,突出“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产业导向,秉承内外合作兼修的农业发展方向,积极组织以合同制、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等运营机构为主体的境外农业种植、购置、加工和储存销售基地建设,开拓中俄、日韩、欧洲等国际路线,保证产品收购或销路。在国内以合作社+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4+2(4即:公司+农户+基地+市场,2即:研发中心+培训中心)等模式发展,围绕一种农产品,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合同与农户结成产+销一体化经济体系,年订单农业外输量达0.3万吨。

专栏5-3  优化农业产业生产重点项目

农业生产。到2025年全区稳固6.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0.5万亩。农业科技研发试验和技术成果转化3个以上。

养殖项目。推进年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标准化小区、丹江标准化种猪养殖小区、宝宇母猪繁育场及育肥基地、京东农牧智能养猪场建设、生猪现代化大规模养殖基地建设、绵羊养殖基地、岭东村养牛场养殖基地、奶牛大规模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

种植生产项目。推进众恒科技设施农业生产、玉米农产品深加工、鲜食甜糯玉米加工、迎门山甜黏玉米、北稻王鲜活幼芽米加工、粮食交易大市场、“辛鲜米”米业深加工、东北山产品加工、火山灰土豆等项目建设。

第五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相对贫困人口持续发展。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推动减贫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进产业扶贫项目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衔接,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完善工资性收入增长环境,强化乡村就业服务,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挥农村建设人才智慧。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东安优良环境

坚持市场化取向和高效能标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创业竞争力和创造活力,打造新时代东安改革创新标杆典范。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和缩短办理时限,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三级四同”。优化“一网通办”的覆盖范围,统筹层次和执行效率,实现“一件事”清单所列事项实现“一网、一窗、一次”办理。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方式运用和重点行业监管场景建设,探索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水平。到2025年区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政务系统上云率达到100%。推进智慧政务建设,支持电子印章推广使用。

打造东安服务品牌。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政府及部门职能职责、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事项要全面公开,打造“阳光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搭建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动态管理,实时查询,加强诚信监督,推行党政机关、司法机关“阳光理政、阳光执法”,公开公平公正行使管理社会职能。深入落实“八项制度”,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投诉高效处理机制,纵深推进“五项”整治,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有效落实,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逐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计划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支持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各类主体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兼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创新孵化机构、科技园区等载体提档升级,实现平台服务资源效益最大化。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家,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强化科研协同创新能力。聚焦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展面向高校院所、上下游供应商的合作研发与研发外包。夯实产学研合作的产教融合支撑,建设一批专业化实训基地,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技术人才。到2025年,全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专利20个。

健全科技创业孵化体系。通过利用闲置资产等方式,支持本地孵化器加快发展。探索建立网络虚拟孵化器等新型科技创业孵化模式,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专业孵化器,探索“孵化+创投”、“天使投资+创新产品构建”、“创业导师+持股孵化”等孵化模式,推进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数字经济、新文创等领域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建设。到2025年,全区拥有各型科技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0家。

第三节  加快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完善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措施,落实人才引育政策,健全“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大力引进各领域优秀人才。着力推动“十大基地”建设,以区校合作为核心,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加快“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创建步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健全拴心留人政策体系,留住人才、留住适龄劳动资源,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提升质量。到2025年,全区循环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50人,专业科研人才100人以上。

加强企业人才建设。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企业家培训,鼓励企业家聘用职业经理人,支持牡丹江籍优秀企业家回乡投资,不断提升企业家待遇,培育壮大现代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一流企业。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突出技能导向,加强有效激励和权益保护,打破技能人才评价的不合理条件限制,强化党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引育的领导和统筹。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区域间、行业间优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人才荣誉制度,鼓励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四节  拓展投资新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实施扩大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实施新一轮百大项目攻坚战,积极推广“承诺即开工”“首席服务员”制度,促进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有效投资要素保障,加快建立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推动政府性工程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夯实生态本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区。

巩固提升“蓝天保卫战”成果。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加快火电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健全兴隆镇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兴隆镇镇域内排水与市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实现并网。到2025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

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深化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健全河湖管护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河湖水环境分区管控。优化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加快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分质处理,强化河道入河排口整治。加强东村河、东小河、大湾村支流等重点流域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突出做好冬季水质恶化攻坚战,实施河湖与水系治理工程,提升水环境质量。建立河道常态化管养机制,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广泛种植绿色植被,提高河道生态养护环境。到2025年,全区水质达到国家要求。

专栏7-1  生态保护重点工作

国土绿化。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到2025年,按要求完成省、市交办的退耕还林任务。

流域综合整治。配合市政府推进东村河、东小河、大湾村支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到2025年,完成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内村屯污水治理,确保饮用水源地饮水安全。

环保项目。推动兴隆镇镇域内排水与市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实现并网,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科技环保设备研发生产项目。

推进绿色生活。弘扬绿色低碳生活,在全社会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广泛开展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大力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全民行动精神。创建低碳单位、低碳社区、低碳家庭和低碳农村试点示范。鼓励引导群众衣食住行消费使用节能低碳型产品,自主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扩大社会宣传教育,推动绿色环保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切实培养市民节约习惯,杜绝餐饮浪费行为,打造节约型东安区。

第八章  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东安区现代文化名城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东安区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区建设,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东安区。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幅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工程建设,持续加大“东安好人”等道德模范选树与宣传力度,拓展各级“道德讲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防教育示范街道。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宣传格局。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抗疫精神,抓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加快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二节 打造“红色文化之区”

深入推进“红色之城”建设,加大东北抗联精神弘扬力度,打造红色文化地标,强化红色基因传承,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东安“红色抗联基地”,与市委党校红色基地形成互动。加强红色资源整合提升与综合利用,实施红色景区和教育基地“创A升A”行动,围绕我区红色历史文化中曾拥有牡丹江第一个党支部、牡丹江第一个团支部、第一个空军飞行员培育摇篮等荣耀的典范实例,探索构建与红色记忆相匹配的一个红色抗战纪念馆、一个红色历史文化展览馆、一个红色人物展示馆、一个红色科普教育基地、一个红色教育体验基地,广泛弘扬红色奋斗精神。加强东胜村烈士陵园修缮工作,争取大团村原日伪时期飞机场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扩大陈列规模、丰富体验形式、创新展览方式。到2025年,全区建成1个国家3A级红色经典景区和全国旅游重点村。强化红色文化宣传,依托黑龙江日报、牡丹江日报和晨报,开辟东安区红色文化专题专栏专区专版,积极利用我区互联网主流媒体,宣传红色事迹。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工作,加快形成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培育养成“健康高雅、简约时尚、和谐文明”的消费习惯,提高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专栏8-1 红色文化提升工程

东北红色抗联综合体。建设红色旅游缅怀体验基地、红色抗战纪念馆、东北红色抗联基地、教育基地、研习基地、体验基地。

红色文化基地。推进东胜烈士陵园、大团原日伪时期飞机场等抗联红色文化记忆基地改扩建。

第三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重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积极保护开发东安东部工业遗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全景影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开展数字修复和多维展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巩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成果。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强化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深化农村文明村镇创建行动计划,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建设沿江沿交通干线的“文明走廊”“文明示范带”。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冰雪文化、闯关东文化、壮大乡村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乡村传统工艺振兴。繁荣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民体育健身路径社区安装率达到80%以上。组织实施社区艺术节和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升雪地足球、冰上龙舟赛等特色品牌赛事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全民健身常态化。

专栏8-2  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

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推进社区(村)体育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社区(村)全民健身设施和15分钟健身圈网络全面建成。推动牡丹江非遗展览馆、牡丹江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黑龙江极地文化艺术馆、东安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海东青地方特色纪念品创意产业园等文化项目。

特色赛事活动组织。机器人运动大赛、雪地足球赛、冰上龙舟赛、青少年运动主题公园等。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一批符合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相适应、体现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群众文化活动空间。举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系列文化讲座、展览、读书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推出系列“群演群讲群乐”的公益性演艺节目;塑造一批节庆文化品牌,利用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等,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第四节 发展壮大新文创产业

提升牡丹江东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孵化功能,提升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着力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围绕数字传媒、影视拍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在线教育、网络文学、音视频直播等业态,着力建设网络文学产业集群、有声书产业集群、视频直播产业集群和文创产业孵化基地,打造全省新文创产业发展先行区。加强投融资、专业技术服务,积极引进龙头文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文创企业,壮大优质多元文化市场主体。支持和利用牡丹江互感器厂老厂区老厂房资源,建设开放型文创产业园、众创空间、文创楼宇、个人工作室等载体。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专业化服务平台,提供创意研发、资源共享、版权保护、产权转化、技术示范等服务。积极引进俄罗斯、朝鲜和国内外优质文创资源,加大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富有东安文化元素的精品力作,唱响“文创东安”品牌。发展特色边疆文化产业,打造特色边疆文化品牌。

专栏8-3  新文创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推进东安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体提升工程,古道网络文化、源浩网红直播基地、影视制作创作中心,数字传媒中心、动漫游戏设计中心、创意设计中心、音视频直播基地等项目。

第九章 推进社会建设水平,打造共建共享幸福东安

坚持把富民强民,为民造福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深入落实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扩大企事业单位招聘、就业见习和“三支一扶”等规模,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农民转移就业组织化力度,推进农民工在常住地享受均等化就业服务,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医疗等问题。完善常住地失业登记制度,及时组织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就业招聘。精准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加大公益性岗位托底援助力度,统筹推进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到2025年,全区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育2万人次以上。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加快“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构建智慧融合、覆盖全域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法治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扶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实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提升计划,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制度,强化常态化管理服务。到2025年,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1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10%。

增强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定期发布制度,落实重大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重点支持经营能力强、潜力大的现代服务业、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深化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优先支持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产业项目。鼓励发展“互联网+创业”和新个体经济,支持劳动者依托微商、外卖、滴滴、快递等平台实现灵活就业,符合条件的帮助申报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支持。

专栏9-1  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行动。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基础服务工作,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培训宣传,做好就业分类指导,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推进东安就业创业金融基地、启迪之星科技孵化器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区共开展各类补贴性置业技能培育2万人次以上。

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行“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进一步完善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一站式服务功能。不断扩展就业信息覆盖范围,推动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用人单位数据共享和需求上线。

第二节  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落实“牡丹江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时代教师建设工程,推进“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引进和招聘百名优秀教师,建设“四有”教师队伍。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江南新区配建1所24班型小学,形成优质化,特色化办学格局。到202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建2所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实施新时代教育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新建4所公办幼儿园,提高办园整体水平,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实现幼有所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家校共育水平。实施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工程,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模式,城乡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校园。

专栏9-2  教育升级提质重点项目

义务教育。江南新区配建1所24班型小学,改扩建兴隆中心小学、建设光华小学江南分校。到2025年,全区9所中小学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新建2所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东梧商贸青少年就业实践发展基地等项目。

民办教育。新建4所公办幼儿园,提高办园整体水平,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实现幼有所育。

教育信息化。实施教育现代化2.0工程。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引进和招聘百名优秀教师,建设“四有”教师队伍。

第三节  全面推进健康东安建设

持续开展“看病不求人”和“健康东安”行动,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争创全省健康促进示范区,打造一批健康机关、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健康企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医疗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建成现代化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主动畅通医联体上级医院通道,助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的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模式的落实和完善,通过提高基层就诊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患者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有序就医。鼓励支持社会参与建设医疗机构,为民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农村环境整治村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以除“四害”为重点,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提升无烟单位创建质量,推进公共场所控烟法制化进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100%社区卫生服务所、兴隆镇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争取新培育1个省级和1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加强卫生专业技术后续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推动健康东安建设。

专栏9-3  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工程

公共卫生项目。推进北药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中俄国际健康体检中心、大型中医养生会馆、兴隆镇卫生院、君美医疗美容门诊、江南基层卫生服务站等项目。

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覆盖面达到85%以上,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2个百分点。

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95%以上。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80%以上。

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到2025社区卫生服务所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0%以上,兴隆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5%以上。

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提升重点行业职业病监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第四节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试点清理规范衔接工作。引导适龄居民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完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统筹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实现法定参保人员全覆盖。推进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建设,开展养老、失业、工伤“三险合一”改革,大力推行“助保贷款”模式。

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救助。进一步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等为基础的医疗、教育、就业、临时救助功能,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兜底、救急社会救助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救助服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拓宽社会福利保障范围。落实残疾人扶助各项政策。加大对失独家庭、空巢老人和鳏寡孤寡老人的帮扶力度。加强相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

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健全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两站一中心”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畅通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公里”。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待遇,按要求逐步提高抚恤补助标准。深入推进双拥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展走访慰问和“关爱功臣”活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拥军优属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青年成长发展。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青年成长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落实党管青年原则,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优化青年成长环境的工作合力,争创青年友好试点城区。引导更多青年在东安区创业置业就业,促进青年发展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任务,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着力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保障妇女儿童和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和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优化生育政策,加强公益性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十章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平安和谐东安区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共同体,促进东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理顺全区社会治理党政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协同联动”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立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作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平台,建设社会治理线上协同指挥通道,着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和邪教组织极端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网格化管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精细化、现代化。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打造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以村(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促进政府治理与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准入制度,规划社区盖章证明事项。推动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向乡镇、村延伸。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一体化发展,切实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保障公共安全,积极防范新业态风险。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区、镇、村(社区)三级平台建设,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以司法所为依托的乡镇和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纳入一体化政务平台统筹建设,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个平台”融合发展。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抓深抓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坚决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归属感。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深化领导开门接访机制,积极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全力妥善处置信访积案, 强力推进诉访分离工作机制。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扶持民族企业发展,保障城区和散居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新活动,严厉打击各类邪教组织非法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及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群组织建设率达到100%,流动党员在管率100%。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完成社区、村换届选举,选出“两好三强” 基层带头人,加强村、居民委员会队伍建设,优化班子结构,加强队伍专业培训。提升城乡治理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覆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社区建设、服务、管理水平,构筑全区建设管理新模式。探索和推行“1+2+3+4+N”的社区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加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全达标,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新建1处街道办事处。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主要公共场所、重点要害部位及居民小区电子视频监控和消防安全设施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和领导问责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事故死亡总人数和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市级指标以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大食品药品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制假售假行为。

专栏10-1  安全发展重点项目

政法系统重点推进项目。推进东安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基层派出所、高清视频监控补点工程项目建设。

信访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健全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体系,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重点化解一批信访积案。加大重点问题、重点领域不稳定因素排查力度,对苗头性问题化解在基层。

市场监管工作。加大食品检测力度,让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完善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进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社区建设。新建1处街道办事处、东兴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恒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

第十一章  强化“十四五”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形势、制定重大决策工作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干部队伍活力和战斗力。

凝聚社会各界合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科研机构、智库的辅助支持作用,创新完善决策咨询体制机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汲取民智、凝聚民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强化规划调控服务。坚持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推进“十四五”全区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保障、率先推进、加快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动力。把服务发展、服务客商、服务项目作为衡量各级干部有为、有位的重要标尺,采取财政投入、争资融资、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加大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社保就业等领域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共享小康福祉。

健全人才支撑体系。用好用足“人才基金”,健全人才培训模式,定期组织各行业各领域管理层、技术层人员培训,壮大“本土”人才队伍。落实专家及人才奖励激励政策,推进实施“人才引育政策”,围绕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事业各领域广泛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推动东安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优势。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区政府统一组织规划实施,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明确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逐项落实目标任务。强化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衔接,将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报告和检查巡视制度,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圆满完成。


政策解读:http://www.donganqu.gov.cn/zwgk_show.asp?id=20378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单位:东安区政府 联系电话:6924198

网站标识码:2310020001 ICP备案号:黑ICP备17009162号

黑公网安备 23100202000021号

网站制作:牡丹江艺通网络公司  站点地图